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李清云的农民工情结

文章来源:新维控股集团 发布时间:2012-06-27 作者:张艳玫 编辑:田瑞芳 阅读量:8301

    农民工、修车学徒、饭店老板、打井工人、包工头、管理者……这一个个名词,是李清云人生路上的路标,也见证着他的成长历程。20岁,他以农民工的身份出来打工,18年之后,他成为新大地集团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成为带领农民工发家致富的楷模,2.4亿农民工的杰出代表——2012年,他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踏上寻梦之路
    1996年秋天,内蒙古杭锦旗的一个小村子里,最穷的一户人家里,老六李清云中学毕业了。因为家里的窘迫状况,李清云连上大学的念头也不敢动,就提着铺盖卷出门打工了。
    只是,他对谁也不曾提及,在心头深深埋下的一个梦想: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穷困的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什么也不懂,李清云从最简单的苦力干起:盖房子、修路、修车子、打井……什么能赚钱,他就干什么。
    “我们那时候打分,一分1块钱,别人是5、6分,我总是10分,十块钱。我不偷懒,不怕出力气,成为工地上的一号壮工,谁都愿意要我。”
    提起“当年勇”,李清云还是很自豪。
    因为年轻气盛,因为急于求成,李清云也犯了不少错误。做了一年汽车修理学徒,李清云准备自己当老板,于是在杭锦旗开了一个修理铺。结果生意不好,不但把所有的积蓄都赔了,还欠了人家3万块钱。
    “当时年轻,做生意之前也不会分析,其实主要原因是路不好,你把车刚修好,路上一颠簸,又坏了,就是返工。返工多了,就是赔。”
    之后,李清云决定开饭店,赚钱还债。不巧饭店开了一个月,租的房子要拆迁,他又欠了1万的债。
    对于做生意,李清云有些灰心,于是来到东胜,寻找机会。
    “当时东胜没有水,村里吃水都是打井,我就给人家打井赚钱。”
    那年腊月十八,李清云得了急性阑尾炎,靠打井赚了1500元全花光了。
    春节马上就到了。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李清云和媳妇靠150元,过了一个最难的年。
    正月,不等身体痊愈,李清云就又忙着打井了。
    当时打井一般是人工打,一口井要用10来天。李清云就一直在琢磨怎么能提高速度。很快,他就想出了办法,买了二手四轮车头,改装成气泵,结果三天就打了12口井。
    有了机器,再加上他干活从不偷懒,很多人都找李清云打井。
    “后来我买了7台三轮车头,改装了一下,又可以当气泵又能当交通工具。活就多了,就找了几个老乡帮忙,我专门出去揽活儿。”
    
    结缘路桥
    2004年,一个叫梁长生的熟人在达旗过境公路的工程上,让李清云承揽了总产值3万元的小工程。李清云带着乡亲们,开始了他的“路桥人生”。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打的井,也给他带来了福音。
    “我那年在东胜王家渠、巴音孟克这一带,打了大概50多口井。这个地区的一个村委书记,叫聂占云,他觉得我干活认真,就把我介绍到联手路桥,修建包茂高速的一段路。”
    就这样,李清云和路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05年,李清云正式开始修路。由于他出身农村,能和农民抱成一团,他带领的农民工团队成为工地上最能干的队伍。
    “别的队伍干不了、不愿意干的活儿,我来干,我也拿得下来!这要感谢我认识的一个甘肃农民工,叫田培,他一直跟着我干活。”
    李清云就是有这种自信,因为他信任他的兄弟,他的兄弟也信他。
    “虽然说他们是我们的工人,但更是我的兄弟。”对待兄弟,李清云从不吝啬,有一种江湖豪气。工程上的水泥袋子卖了,有十来万,他就全部花在工人身上。他常常自掏腰包,给工人们买啤酒、饮料。
    “当时管理我们的领导有杨占荣、白飞云,这两个人对我帮助也很大。”
    李清云对别人的好,总是念念不忘。采访过程中,李清云反复提及“白飞云”、“聂占云”、“杨占荣”、“田培”这几个人的名字,反复多次感谢他们。
    这个吃苦耐劳、豪情万丈总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的李清云,得到了领导的垂青。
    2006年,新大地集团在路桥行业迅速崛起;2007年,渴望更多机会的李清云来到了新大地建设集团,要为自己的人生修筑一条康庄大道。
    “他人品好,干活随叫随到,活无论是难干还是容易干,他从来都没有怨言,而且干活认真,工程质量好。”新大地集团二公司总经理白飞云这样评价李清云。
    李清云主要负责摊铺、拌合等路面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李清云定期组织员工技术培训,为员工发放《施工技术规范》。
    有时候员工工作不细致,李清云就给他们示范。
    “你要是批评他们,他们肯定心里不服,你亲自给他们示范,引导,他们才会心服口服。”
    李清云不但是现场的管理者,还是“伸手就能干”的工程师。
    “我一直在学习,我文化水平不高,路桥知识也是后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但是咱们集团要求‘精益求精’,所以我不敢懈怠。只有自己精通了,才能去管理别人。”李清云说。
    

    我是一个农民工
    “此书任何人不得拿走!”
    在李清云的办公室桌上,记者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新大地的管理制度。这句话,是李清云写在《新大地建设集团路桥管理制度》封面上的。
    “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我现在也在学习中。只有自己熟悉了,才能给工人们讲。”初次见到李清云,他也谈到企业文化。那是在新大地2011年春季农民工培训的会议上,李清云带着自己的农民工兄弟前来参加培训。
    “今年有20来个新员工,他们对新大地的企业文化还不是很熟悉,我希望他们尽快能认同咱们新大地的企业文化,这样也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李清云告诉记者,他经常给工人们讲解企业文化,希望通过这种“软”的力量来管理他们。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勇于担当,李清云很快就脱颖而出,终于从起初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项目经理,成为带领一批农民工老乡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成长发展,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似乎成为他的生命课题了。
    李清云在自己的施工段为农民工修建了舒适的彩钢板房,建设标准化、文娱设施齐全的农民工驻地。他还自己设计了奖状鼓励干得好的工人。
    “春节期间我们去工人家慰问,那奖状都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听说哪个后生获了奖状,在村里还容易找媳妇呢!”说起这些,李清云便开心地笑起来。
    今年春天,员工陈俊利的奶奶去世了,他深知工地上工作繁忙,害怕李清云不准假。让他惊讶的是,李清云不但爽快地准假了,还给了他1000元,说这是代表公司对老人的心意。这也不是李清云第一次自掏腰包做好事了。哪个工人家庭困难,哪个工人需要帮助,他比谁都上心。近几年,他已经自己掏腰包每年为4名家庭困难孩子和孤儿上学捐助1万元,先后支助5名儿童,累计捐献10万多元用于他们的学习。
    现在,与18年前相比,李清云的梦想已经不仅仅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么简单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更多的农民做点事。
    “人努力,有两个动力,一个是物质驱使,另一个是精神驱使。我现在已经过上好日子了,就是想帮助别人做点什么。我就是一个农民工,所以我知道他们的苦。我就是希望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正是因为他关注农民工疾苦,2011年7月,李清云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农牧民工”。
    对于获得这项荣誉的感触,李清云的回答也非常简单:
    “咱们新大地讲诚信,讲责任。我现在领着一帮人,就得对他们负责任。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没甚别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工作中的李清云(右)

李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