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乌兰木伦镇召开了“2010年度鄂尔多斯市电视新闻年会”,会议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王猛进行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法与技巧。来自全市各旗区广播电视局、电视台负责人、蒙汉语新闻部负责人、骨干采编人员、各行业记者站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王猛教授说,做好新闻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直播态”,即新闻看起来要像直播,这主要靠构建核心演播区、打造核心主持人和学会连线来做到;二是要加大信息量,新闻条数要成倍增长,不必增加记者数量,只需学会把新闻拆开播;三是加评论节目,很多新闻解说词中不能说的话可以借评论员的口说出来。直播态解决了“快”的问题,加大信息量解决了“多”问题,加评论节目解决了“狠”的问题。
王猛教授说当今传播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一是宣传政策的影响。新闻传播格局由“权威点向边际传播”转变为“边缘向权威传播”,他特别强调长此以往,新闻节目必将成为二手加工平台;二是传播技术的影响。如今交通网、通讯网和互联网的发达,媒体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格局。但电视也有其自身优势,那就是电视的本质是最接近现实的,电视人一定要还原现场,恪守真实;三是娱乐化的影响。现在观众看电视,享受娱乐变成了第一功能,时间久了,观众会带着娱乐的心态看新闻。
虽然电视传播进入了分众时代,但中国的电视频道仍然是大众传播。他用“橄榄形”“金字塔形”“洋葱头形”阶级构成的图详尽说明了电视的重要观众是中产阶级,做电视主要是迎合中产阶级的心理,而做顶底两层人的新闻是最符合他们要求的。并且做中产阶级中偏上人群的新闻会产生影响力但不贡献收视率,做中产阶级中偏下人群的新闻则会贡献收视率但不能产生影响力。
“现场”是电视的生命,是电视最重要的东西。想把新闻做生动,就得找好现场。同时现场不要单一,越丰富越深刻。记者在现场要靠自己的动作来标明自己是记者,给大家提供足够的信息。学会在现场表达和表现最主要靠细节,王猛教授强调,一切新闻皆有现场,一切现场皆有细节,记者要带着观众的眼睛去采访,带着观众的心理去提问,到达现场后记者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是记录工具,越是细节的,越要准确。
最后,王猛教授从选题、策划、拍摄、采访、编辑五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方法与技巧。他说,选题是一把双刃剑,要有锐度、韧度和厚度;策划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拍摄之前要有完整的节目概念;拍摄要有造型能力,即能够把现场准确或超越的表现出来,要有纪实的能力,即捕捉的细节和等待的耐心,同时还要有编辑的意识,就如何组织好画面;采访要具备六项基本素质,即公正的立场、人文关怀的品质、质疑的精神、交流的能力、倾听的耐心和编辑的意识。王教授结合具体实例做了细致、生动的讲解。让现场新闻界的同仁对电视报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加培训的电视新闻界同仁
王猛教授做电视新闻报道专题培训